
朱細清,女,1971年生,1991年至今擔任山口村衛生員,22年來,立足農村,在平凡的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,守護著全村人民的健康,憑著崇高的醫德和日臻精湛的醫術,為病人除疾祛病,排憂解難,無怨無悔,二十多年來從未出現醫療事故,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和贊譽,多次受到鄉、縣主管部門的表彰。其主要事跡體現如下:
一、無怨無悔,立志農村衛生事業
1991年,正值青春年少的她,毅然走上了山口村衛生工作,雖然辛苦、待遇低,但她卻熱愛這份工作。她總是想,要想更好地做好服務工作,既要有高尚的醫德,又要有高超的醫術。于是,她始終堅持一邊工作,一邊鉆研業務,不管費用多大,從不放棄外出學習、進修的機會。為此,她近三十歲才成家。對于九十年代的農村來說,經濟還較為落后,衛生室房屋簡陋,設備破舊老化,老百姓就醫還十分困難,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從那時起,她就下決心,一定要想辦法加以改善。如今她兌現了自己的諾言,自籌資金二十余萬元,建起了一棟二層樓房的衛生室,比原來寬敞、規范、舒適多了,給患者如家的感覺。如果沒有強烈的事業心,誰也舍不得這樣花費的。
二、不顧個人安危,完成防疫情任務
2003年“非典”無情地肆虐祖國大地,外出務工人員如潮水般返回,大家談“非典”色變,都不敢接近返鄉人員,朱細清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,不顧個人安危,每日要給數十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,盡管大家不大歡迎,但她總是耐心熱情地解釋、宣傳,及時按要求將信息反饋給衛生院,一如既往地堅持到消滅“非典”疫情為止。由于朱細清認真負責,受到群眾、鄉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的高度贊揚。
三、情系鄉村,關心群眾病苦
她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二十多年來,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,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。記得在1997年臘月的一個夜晚,大雪紛紛揚揚下了幾天,地面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,車輛無法行駛,勞累了一天的朱細清剛剛睡覺,突然間,鄰村(界水嶺村)的一個村民在門外大聲敲門,說他的母親發高燒說胡話,由于雪大、天冷無法用車送去醫院。朱細清聽后急忙起床,拿起電筒,背起藥箱,踏著大雪,冒著嚴寒,不顧疲倦,步行六里多山路,趕到病人家里,對其進行了救治,使其緩解了病情。像這樣半夜、凌晨出診的事,對朱細清來說,真的是太多了。但她從未抱怨過,也從未收取過群眾一分錢的出診費。
愛心是她行醫和做人的根本。多年來,她先后為孤寡老人,特困戶減免醫藥費三千余元,對于暫時拿不出錢的病人,她總是伸出援助之手,熱情給他們治病,在當地口碑極好。
四、顧全大局,積極支持醫改工作
2010年,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,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,超標準完成了規范化村衛生室建設,實現四室分開,布局合理,制度齊全,積極開展微機收費,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,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,得到廣大群眾的交口稱贊。在我縣實行醫改以來,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,對于鄉村醫生來講,這是個全新的挑戰,壓力重,任務多,而待遇卻降低,但她沒有絲毫怨言,仍然積極正確地宣傳醫改政策。認真開展公共衛生項目工作,每年挨家挨戶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,規范建立村民健康檔案。
她擁有高尚的醫德,良好的醫風,過硬的醫術,她解群眾之疾苦,保百姓之安康。她的足跡印滿青山,踏遍田野,化作一串串音符,奏響一曲曲強勁的生命樂章! |